内容摘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对此,方宪法指出,良种良法配套的提出,强调了现代农业发展不能简单依靠人力,必须有良好的机械化措施来实施,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
“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用“24字”方针确立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的方向。
“这是对我国农业精耕细作先进技术经验的高度概括,亦勾勒出了‘十二五’时期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和装备体系的路线图。”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方宪法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在现有形势下,农业机械科技创新必须“有限目标、有所作为”,聚焦关键核心高新技术,把科技优势和产业需求相结合。
战略性体系布局
现有国情下,一方面是农业装备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农机工业市场竞争白热化,亟待产业升级。
“增产增效说白了是要提高生产效率,把田种好。”方宪法指出,文件对农业机械化领域作出了部署,要求在已有机械装备基础上,利用信息化和技术化手段,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产品的效率和精准程度,保障低成本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以往政策体系中,对农业良种和栽培方面强调较多,但对良种如何贯彻下去却重视度不够。
对此,方宪法指出,良种良法配套的提出,强调了现代农业发展不能简单依靠人力,必须有良好的机械化措施来实施,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
这一指向亦在《农机工业“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有所体现。根据《规划》,农业机械化领域科技发展目标要重点突破水稻、玉米、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甘蔗等机械化技术瓶颈。
“农机农艺融合这一块,过去也很强调。但由于农艺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农机开发时间长,之前做得并不是很好。以往育种以高产为主,但对于是否适合机械化、能不能做,大家考虑得非常少。”方宪法表示。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从良种选育的角度,农业部和科技部去年专门在标准中增加了良种性状应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生产生态协调对农业机械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机械装备只简单地停留在撒药、控制病虫害这一层面。下一步要在满足增产和防范疫病需要的基础上,对水土大气环境造成最小的影响,特别是在作物的果实、茎秆的食用部位减少残留。”方宪法分析,这要求农业机械在设计方法、结构性能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科技对接产业,明确“做什么”
此前,为把农业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以农业装备为核心载体、农机农艺融合的内容首次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为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国家队,方宪法透露,在农业装备的科技创新上,中国农机院将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应用基础研究,从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需求出发,从源头抓起,提高原创性技术比例和高新技术储备,开发市场急需、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装备。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12科技大会上也获悉,中国农机院下一步将重视协同创新,加强科技活动的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过去强调的机电液、光电一体化技术按照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装备技术的需求和设计开发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物化到装备中去。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部件,没有过硬的基础件就没有高可靠性,产品就不可能有高的附加值,我国农机产品发展就必然受制于国外。”方宪法指出。
他介绍,针对解决我国农机产品的设计开发的这一“有形无神”的问题,中国农机院将加强基础技术、材料、零部件攻关和能力建设,重视装备正向设计技术和基础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