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咨询集团总裁 白万纲
一,错在认识
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中国再次犯了很多错误。
归根结底是国家战略的错误,在产业体系的打造和发展上,我们仍然缺乏系统思考和一揽子设计,这使得旧产业破绽百出,除了被压制在低端和高消耗高污染端的板块以外,我们的转型升级无从谈起。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决定跨越式发展,我们决定在一些与西方同步的产业方面大举投入,我们选择了一些有可能弯道超车的产业,我们假设在诸如光通讯,基因科技,航天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高铁,新一代核电技术,以及新能源(如电动汽车,光伏,风能,储能技术)等等产业领域,可能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西方在这些方面堆积的技术优势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壁垒重重,在这些方面进行聚焦式投入,可能可会导致我们穿越西方国家形成的厚厚的产业壁垒和经济包围圈,最终实现我们对西方壁垒的绕过式脱轨,虫洞逃逸式超越。
这种思维,认识和假设的背后,是一种学说在起作用,就是美国的克里斯滕森为代表的一类所谓的不连续式创新学说在作祟,该学说认为产业的发展是跳跃式的,非连续的,未来的创新往往并不基于现在的技术基础,所谓巨无霸往往被旁逸斜出的创新者颠覆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种学说是有其应用前提和适用边界的,这里暂且不论。
但在中国急于用这种思维推进我们超越西方的包围,想要硬生生的通过选择一些点去投资,去遮蔽昨日的错误,遮蔽在旧产业上,我们不系统规划,产业治理失败,产业的技术梯次失序和秩序化发展管理缺位的种种错误,加之出口导向进一步恶化了这些错误之后,我们已经发现有些错误难以埋单,代价太沉重,比如半导体,比如高端装备,这些太巨大的错误我们无法去面对的时候,貌似突然上天派来了一个使得我们可以去重新开始的巨型后悔药丸,就好像我们没有耐心把这一盘棋下好,我们自认犯了很多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立即开始新的一盘棋,至少我可以全新的投入一场新的棋局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种错误真的可以被遮蔽过去吗??
不可能,之前我们犯得哪些错误,不是错误本身有多可怕,是导致犯错误的思维范式和认识结构出了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归结为六个核心认识错误:
1,比较优势思维,我们极力发挥资源禀赋,形成相对优势即可,无需打造绝对优势。
2,秉持全球产业链分工,无需自身打造基础骨干产业,包括钢铁,化工,核工业,电子,装备,防务,航天,基因产业等大产业不需要自身成体系的掌握,只要和其他国家分工,形成交易体系即可。
3,局部产品创新,通过市场逐步连结成一个产业体系。
4,出口导向, 在国内形成海量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进出口,在连续扩大制造优势的前提之下,产业形成巨大积累,自然能够完成产业升级,梯级化,乃至掌握核心优势。
5,通过压缩时间进程式形成规模优势导致西方产业加快向我们转移,最终我们掌握该产业核心优势。
6,渐进式创新可以逐步超越西方,无需强大投入进行基础型研发,通过逆向工程,以及大量的软科学,工程层面创新,可以超越西方。
这些认识还在荼毒着中国的发展的时候,在我们还没有勇气刮骨疗毒式改造这些认识错误,这些流毒还没有被我们没有清除干净的大前提之下,我们本着在新产业,新起跑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鲁莽勇气,张开臂膀热烈的拥抱所谓的新能源。
可惜,身上的流毒还没去掉,在我们和新能源水乳交融之际,旧病毒就再次在新的鲜嫩寄体上大规模交叉感染。
旧账未结走他乡,
他乡又遇旧债主。
频繁流离为躲祸,
躲祸皆因根未除。
二,败在短视
我们还在讲五年规划,大多数产业还在做五年发展战略。
甚至有人提出产业变化和发展太快,不确定性和风险太大,五年都用不着,可以做两三年战略,然后,强化规划滚动调整即可。
但不要搞错了,不要说航天技术这么牛的东西需要长程规划(看看韩国罗老号的尴尬就知道长程规划的重要性了),哪怕新能源中的电动汽车这样一个局部产业体系,如果没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无从谈起-----设施各方面充电站,应急救助管理,电动车技术体系,行业管制,电动车生产,消费,服务,交通管理等全过程管理,等等。
比如光伏产业,还要解决国家层面硅产业的规划问题,如半导体,液晶和光伏产业之间的关系,制造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新能源的使用问题,以及其中揪心的技术取向和产业标准问题
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真的想要在一个产业上搞系统超越的话,只要长期规划,让主动占据,自身有发言权的时间来使改变发生,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时间发生奇迹,真正厉害的时间是不平衡的时间,你主动他被动,你有权谋他懵里懵懂,你做了种种安排他随波逐流式发展,只有这种时间才可以使得奇迹发生。
我们惊讶的发现,我们选择的这些可能导致我们弯道超车的产业,都是长周期产业,而长周期产业成功的关键就是长期战略规划,开阔的产业视野,和结构严密的产业体系。像新能源没有二三十年的规划,国家层面的基础课题的储备,攻关,产业层面的若干基础研发课题的突破,乃至合理的产业体系的打造,以及伴随产业发展全程的产业治理等等这些要素型体系就没法形成,往往是零敲碎打的,是不连续,前瞻性差的,结构松散的,形不成结构性优势。
所以,当我们国家层面的时间长度,战略视野,结构深度如果不能覆盖这些长周期,大产业视野,深结构体系的弯道超车候选种子产业的时候,我们惊讶的发现我们的国家胎盘根本容纳不了这些“巨婴”,所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中国所谓的新能源产业就是三种力量堆起来的,一个是国际层面核心部件已经研发制造出来了,我们可以集成。第二是资本,过剩资本总要追逐其短期动态利益最大化的差异化投资领域,所以从新经济和从传统产业逃出的资本,暂时把新能源作为了一个安定的暴风眼,第三是当地政府的政绩追求,这三个要素一合谋就把所谓的新能源产业一下给堆起来。很多新能源企业家也知道这点,很多金融机构更是心里明白的镜子似的,甚至政府也知道,这种堆产能的作法长久不了,甚至资本市场也短视的接纳了这种至少看上起当期财务报表看不错的新能源,各方利益最大化的交集点就是,大家形成合谋,大声宣称新能源的前景,并使劲鼓动别人往里投钱。
什么“新能源”?“旧”的一塌糊涂。,我们新能源企业戴着一副新的面具上来,骨子上还是“旧”的。做新能源的人很多是技术型的人,还在按照企业的思维,乃至工厂思维做产业。
三,必须管理三种使得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扭曲的力量
第一种必须管理的力量是央企。我们全社会必须在央企国际化上我们还要想更多的办法,以央企这么富裕的政商能量,国际化出不去以后又憋回来后,只能且必然基于原有存量优势,极力探寻所有可能的释放通道,在国内所有够得着的产业层面,进行可怕的横向扩张,而只要其政商资源强大,金融资源富余,能撬动地方资源的配置,优先获得省部对接优势,地方产业再整合优势,庞大的存量资产与省属国企之间的再重组优势,以及将强大的投资总量转化为与地方的合作筹码,接下来,其所能获得的资源,各种产业之间所能打造的超级循环,就不是省地属国企所能做到的,更不是民营所能参悟的。
而央企的这种投资势必会形成强大的挤出效应,少数在新能源这么一个新跑道上,利用产业知识壁垒和先发优势的民企们,本身已经接受国际企业的系统优势,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竞争压力,以及被尾随者围追堵截,而央企的巨大的横向扩张行为就是在骆驼的脊梁上再装上一个万吨水压机,直接会把这个产业给玩残了。
第二种必须管理的力量是地方政府用人造经济的手法制造新能源产业的热情。
我们各地政府还在用比较优势的办法来打造新能源产业,用烧钱堆产业的手法来算地方大账,引导新能源企业烧钱给地方堆个产业出来。而新能源企业也就将计就计,利用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新能源企业,舍得豁出土地,财政政策,以及其他资源的心态,形成一种玩综合成本式的运作-----从低端切入,逐步引进消化吸收,在模仿,局部优化,抄袭,逆向工程等做法混合的研发战略上大行其道,通过组装放量制造,通过多项溢出性资源---土地,低息贷款,政府采购,新能源形象工程等等,通过把这些溢出资源整合到新能源产业里面去,改变去资产状况,现金流,以及通过营业外收入,转移支付等等,最终变戏法似的把一个亏损产业变成高成长企业,并最终基于以上运作形成政商综合成本优势后大举出口。
这种力量的坏就在于纵容了那些不肯认真做实业,更长于用腾挪转移的手法玩大循环的企业,而当地在用财税和土地等资源把一个新能源企业,乃至一个新产业培育起来以后,哪怕明知有问题,也只能用地方保护和进一步注入资源等手法去维系其存在。当然,地方政府宝贵的可赋予资源也被稀释和浪费了,机会成本巨大。是个真正的双输。
第三种力量就是必须去除一种长期盘绕在新能源领域,使得我们无法正视外部,并产生坚毅行动的怨妇心理。
新能源必须去除自身弱势被边缘化,不受重视的心理,必须发展自身的绝对竞争力,要么在成本上超越传统能源,要么在应用上有传统能源无法替代的优势,要么对场地等外部环境适应性极强,要么对当地的禀赋发挥的及其充分。
新能源产业不能靠道德力量活着,不能靠简单算环境账活着,不能依赖产业政策,更不能被依附为传统能源企业美好自己的填充硅胶的胸部。
一句话,新能源企业必须产生一批能重新定义中国,定义地区发展,定义新能源,发现新能源行业的杀手级应用的产官学研。(文章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 白万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