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记者赵超)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从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汇报到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完成顶层设计,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也已清晰明确。
“实施如此重大的国家战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会议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实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首都功能。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四个中心”明确了北京的功能定位。而从实际情况看,北京承担了太多功能定位之外的功能,已经到了非疏解不可的地步。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日前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一个浮肿的巨人,必然是步履艰难,很难走远的。北京要轻装上阵,有些优质资源就要到河北天津去配置,产生更大的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路径何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认为,实现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要控制和疏解与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基础产业,进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规模是主要目标。会议强调,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要审视城市基本功能,从基础产业规模去控制,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控制流动人口,那样的瘦身既有损于城市有机体的健康发展,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叶裕民说。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另一个着力点是一体化。会议提出要推动实现“三个一体化”,即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纵观京津冀,交通路网布局不合理,还未形成高效、经济、可靠的运输体系;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各自为战,要素合理流动依然受体制机制阻碍;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专家指出,实现“三个一体化”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紧密相关。“有了一体化,三地才能在发展条件上达到大体平衡,产业转移就会具备更加便利的条件,人、财、物才能充分流动起来。”张占斌说。
从长远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使命是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会议提出,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
随着这次会议的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已指日可待。“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次体制机制创新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重大改革试点,为区域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