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悬而未决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9.2%的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悬而未决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9.2%的增长。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话题吸引了200多位中外经济学家汇聚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乐观,但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不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将由出口导向、制造业为主、粗放投资的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消费为主、服务业份额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
在刘鹤看来,与转型相对应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
他认为,未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会出现新特点。比如,未来工业化的特点可能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服务业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制造业内部将会出现以生产适度集中和专业分工深化为特征的供应链调整,绿色低碳增长模式将受到鼓励,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在城市化方面,与发达国家75%~80%的城市化率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潜力。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总体向好,城市化、国际化和改革的深化都将助力经济发展。但由于过去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有所弱化,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
他认为,不可避免的不利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只有结构调整一条路。
也有一些学者目光聚焦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投入太多,成本太高,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可持续的。他坦言,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推进改革不力,即仍然沿用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来推进产业升级。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十二五”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调表现在投资过高、消费过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与其他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