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王昌厅长“揭短”看工业提升的企业责任 |
时间:2013/2/21 14:03:10 浏览:1061次 |
在一次全省工业企业管理对标现场会上,一些企业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津津乐道:产量达到多少多少、行业排名如何如何。 “看到差距比看到成绩更重要。”省工信厅厅长王昌的话则相当冷静,“我省有的企业产量、规模在国内和国际榜单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效益却差强人意。反映出我们的工业转型和提升的任务还非常紧迫、非常艰巨!” 王昌接着开始揭自家的“短”:“我们有的企业装备和技术也都不错,有的还是国际国内一流,可是利润总是上不去。原因在哪里,在于管理水平的差距!表现在企业缺乏国际化眼光、管理方式脱离企业实际、没有清晰的战略谋划等方面。” 王昌的话,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河北工业的尴尬。 我省是传统工业大省,传统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5%,其中钢铁、石化、建材工业占51.6%,而产生的增加值仅占52%。2011年广东、山东、江苏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为我省的2倍以上,我省工业增速排名居全国第21位。在资源能源趋紧和节能减排任务加大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省工业提升势在必行。 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份出台《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我省工业转型提升的“路线图”,制订了企业管理提升等“十大提升”计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与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相比,企业层面显得并不是特别“给力”。 王昌接着剖析我省部分企业“提升消极”的原因:“企业家争一流的意识不强!国有企业觉得完成任务就行了,不愿意再去拼、去闯,因为不愿意去冒风险了;民营企业觉得一年挣个几百万很舒服,够了。”他说,缺乏战略目标,小进即满,安于现状,必然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老子或老公是董事长,儿子或老婆是总经理,陈旧的家族式管理也必然致使管理水平低下。 工业提升,企业是主体。主体不积极,工业强省就成了“空中楼阁”。 “调结构、转方式,是背水一战!转则生,不转则亡。过去全省1吨钢平均能挣近千元利润,现在只有几十元的利润。不转型、不提升行不行?不行!那只能是坐以待毙!”王昌说。 提升无止境,企业当自强!王昌的一番“揭短”,让人警醒。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
上一篇:孙瑞彬强调:以良好精神状态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下一篇:市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抓好工业运行确保首季开门红 |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