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日前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该《目录》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新《目录》中,将鼓励重点由“整车制造”转变为“关键部件的制造和研发”。这一政策对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如今外资对关键汽车零部件的控制高达70%至80%的市场份额,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非关键零部件市场。随着外资零部件企业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市场设立独资企业,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否失去了和外资零部件共同成长的机会?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随着新《目录》将鼓励重点由“整车制造”向“关键部件的制造和研发”转变,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生态或因此将受到影响。对此,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境况引发了业界的普遍担忧,认为本土汽车零部件行业很可能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首先,核心技术积累缺乏依然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挥之不去的弊病。事实表明,本土零部件企业当下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其中绝大多数企业只具备代工职能,经营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遑论核心技术。
其次,质量控制能力较弱也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硬伤,在这方面和外资零部件企业存在明显差距;不可否认,目前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占较大比例的企业依靠着低廉的人力成本这唯一的优势在支撑着,但受制于工人的素质水平不高、生产过程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对单个工序的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产品的次品废品率高,返工现象严重;同时对生产线的理论认识亦不到位,在生产线的设计和人员配备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而缺乏与整车厂同步开发的经验和机会、品牌影响力弱以及企业管理模式陈旧,使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外资零部件企业分庭抗礼,而曾得益于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迅速壮大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随着自主车企遭遇的发展阻力日趋增大,所面临的竞争形势难言乐观。因此,新《目录》的正式施行很可能将促使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吃紧。
真是祸不单行,1月31日,美国制造业联盟和美参议员布朗等国会议员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中国对汽车产业的补贴损害了美国产业,呼吁美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对引擎、汽车电子设备、轮胎等相关产品发起更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对此发布预警信息,请相关商协会及企业密切关注,做好有关应对准备工作。
如果美国政府坚持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将对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是个致命的打击,尤其是轮胎出口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到美国的销售额为128亿美元,其中轮胎零部件销售额为24亿美元,超过了汽车电子和引擎的销售额。很多出口企业为了保住出口份额,在利润上是作了牺牲的,本身的利润空间就已经受到挤压。现在,美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再加上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本土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的生存将受到考验。
2012年,对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的市场处境,有人形容为“腹背受敌”、“雪上加霜”。前进中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陷入挥之不尽的烦恼,正经受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