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制造2025》规划:剑指高端造船业 |
来源:中国水运报 时间:2015/5/25 9:31:26 浏览:537次 |
5月19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为“造船强国”做出了新注解,“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被归为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之一,瞄准了世界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从而吹响了我国向高端造船业挺近的号角。 “制造强国”进行时 2009年,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此后,德国又率先提出了“工业4.0”,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制造业放在本国发展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我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装备制造大国,但与装备制造先进国家相比,仍然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产业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方面亟待突破。 5月1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的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通过《中国制造2025》,中国要实现从工业2.0、3.0到4.0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创新这五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解读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装备制造业只有依靠创新驱动,以智能为牵引,才能抢占新的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对推动中国船舶工业继续由大变强,使中国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中国船舶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向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智”造船舶渐行渐近 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偏弱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意图是通过在创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转变,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意味着我国将实现船舶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事实上,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不少骨干船企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积极转变造船模式,已经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当前,互联网思维正深深影响着包括造船和海工在内的大型装备制造业,由互联网引入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化等技术,将把船企的设计研发、建造和服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模糊和跨越了一些传统产业的边界,将融合、催生一些新兴产业,同时还能提升和拓展一大批产业,并通过重新定义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新业态的形成。 发展智能化制造是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船舶工业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船舶工业要加强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快推进船舶建造智能化,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推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精细化,是船舶、海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业内有关专家进一步指出,未来,造船业和海工装备制造业必然是融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新科技为一体的新业态。尤其是对设计环节来说,互联网技术将促进我国船舶、海工的设计创新。互联网技术对设计方法、手段、工具、流程的改变,应引起高度关注。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认为,引进智能装备,进行智能制造,有利于造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 挺近高端造船业 在《中国制造2025》中,“高技术船舶”被规定为“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造船专家分析称,LNG运输船是在零下162摄氏度(-162)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三高”产品。早在2008年,沪东中华成功交付了首艘国产大型LNG船“大鹏昊”号。目前只有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少数几个国家的13家船厂能够建造。 豪华邮轮也不是简单的运输船,它与液化天然气船、航空母舰并称“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建造技术甚至堪比航母。作为一种高附加值船型,豪华邮轮研发和建造技术长期以来只集中在少数几家欧洲大船厂手中。 相关专家分析称,从目前的旅游和航运市场发展情况看,中国需要约50艘豪华邮轮,这就体现出中国发展豪华邮轮的紧迫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去年10月15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美国嘉年华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我国设立合资企业,并在中船集团旗下船厂设计、建造中国首艘豪华邮轮。 对于海洋工程装备,《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表示,海洋是相对完整的巨型复合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对海洋系统的认知,而海洋装备是基础。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迅速,“海洋石油981”就是我国海工技术的集大成者。此外,我国船企还成功设计、建造了包括“海洋石油286”号3000米深水多功能水下工程船、“海洋石油720”号12缆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117”号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号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端海工装备。目前,在这一领域,中国已经拿下了最大的市场份额。烟台中集来福士、南通中远船务等海工企业已经可以建造代表世界水平的深海平台。 业内人士分析,在十大重点领域中,造船业是最有可能超额完成《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行业之一。 延伸阅读 何为《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欣华)
|
上一篇:强化工业基础 中国制造主攻智能制造 下一篇:中国高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攻克九大核心技术 |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