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被写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将开展细颗粒物监测”的消息,像一针网络清新剂注入各大论坛。广大网民在击节叫好的同时,关于它的细节追问似乎才刚刚开始:采购PM2.5监测仪器的庞大“市场蛋糕”由谁享用?监测设备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对此,记者采访了两会代表委员和会外专家。
监测设备:进口还是国产?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2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要建设近1500个PM2.5监测点位,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
“监测设备究竟进口还是国产?”不少网民建议“一定得买进口的”。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有些国外仪器并不好使。国外监测仪器各有缺陷,方法评价也需时间,难以在短期内得出一致结果。截至目前,尚无一种仪器能准确无误地测定PM2.5浓度。”
“PM2.5监测主要有‘称重法’‘β射线法’‘光散射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搬。”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说,监测方法不同、仪器不同都会造成数据相当大的差异。“在观测、分析和治理技术等方面,政府应多加扶持,注意考虑民族仪器制造业的发展,让我国的PM2.5监测和治理逐渐使用本土技术。”
新国标:与世界“高轨”相接有多难?
吴晓青2日表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仅仅与世界“低轨”相接。新国标实施后,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
“就目前看,想和世界‘高轨’相接,难度相当大。”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说,以北京为例,自1998年至今,已先后关停搬迁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厂等200多家重污染企业。“该上的污染防控措施都上了,继续加大措施的空间变小,也就意味着明显改善的难度更大。”
“其实早在10年前,一些科研机构就已开始监测PM2.5,大体了解其浓度变化趋势。”包景岭建议,当前的关键,既非纠结于某一监测数据,亦非重金引进海外高级监测仪器,而应全力深入进行“成分研究”,特别是找到PM2.5内到底附着哪些有毒有害物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源头消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