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我国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巩固,高技术产业有望带动工业比较优势重塑。
■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和合作继续深化,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 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云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广泛渗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9年,我国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新旧动能转化将提速。根据工信部赛迪智库分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动能不足、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从强化创新驱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等方面发力,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巩固,区域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入实施,改革成效显著。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工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前三季度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同比呈现升高态势;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前八个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2%;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加快涌现,代表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主要产品价格回升,市场主体信心进一步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巩固,高技术产业有望带动工业比较优势重塑。从投资角度看,创新推动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前十个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1%;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研发投入持续提升;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产业布局优化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北京市“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天津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三省市正在分别向“瘦身提质”“强身聚核”“健身增效”的发展目标加快迈进;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梯度转移。2018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共实现生产总值近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4.18%,经济发展步伐更加强劲。
新旧动能转换将提速
根据工信部赛迪智库判断,2019年,我国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发展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新旧动能转换将提速。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工业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巩固,高技术产业有望带动工业比较优势重塑。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将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将进一步突破,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重大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加快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我国产业布局优化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和合作继续深化,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对外“走出去”仍然面临着贸易摩擦的挑战,需要高度警惕;我国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新旧动能转换将提速。
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云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广泛渗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赛迪智库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关键共性技术需进一步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容忽视。整体来看,2018年全国各省市区工业经济增长呈平稳态势,但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企业成本压力较大致使降本增效难度增加。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企业亏损面有所增加;工资、税费等费用支出压力上升;工业用地成本受土地供应限制持续上升。四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掣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进展依然不畅;体制机制障碍束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信部赛迪智库建议: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加快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税收体制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清理地方保护性和限制性政策,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准入,促进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整治、关停、整合低产出、高能耗、重污染的“低小散”企业,引导企业培育品牌、优化品质、提升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在传统产业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现有技术和装备的改造升级,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助推“两化”深度融合;以企业梯次培育为抓手,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优势资源集聚,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优势领域,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依托平台发展,解决传统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产品创新不足、协调发展不够紧密等问题,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聚集。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以“互联网+”、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为契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加速布局数字经济,培育一批具有生态控制力的平台型企业,提升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潜力,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数字经济新形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网络化制造平台,推动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鼓励企业开展O2O服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业务;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一方面应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推动产融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快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完善监测评估,构建开放共享安全的产业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