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发酵,从事件冲击演变至链条传导。中、美、日、韩、英、德、法、意、西班牙及伊朗在内的十大重点疫区的GDP及进出口总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63%和48%,链接世界各国经济脉搏。由于疫情国多为顺差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逐渐由“需求”蔓延至“供给”。
全球供应链扰动,中国影响由内及外。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之首,产业链全球最长最全,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供应链辐射中心。全球疫情发酵下中国的影响分为两个步骤:中国供给按下暂停键后率先冲击全球供应链某些环节;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对当前疫情国的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海外供应链梗阻与需求回落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中国。
供需视角,看全球供应链变动对中国产业影响。首先,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供给方,供给能力从“暂停暂停”至“逐步修复”。后续影响中国供给(出口)的因素主要在于疫情发酵下的全球需求。其次,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需求方,日韩德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来料进口国。若疫情影响了海外供给/物流停滞,将对中国进口链条的产业产生影响。
1疫情全球发酵,从事件冲击演变至链条传导
疫情是一个动态风险,起初是一个事件冲击,但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正常社会条件中受冲击的要素就越多,相应的负面影响也会升级。与之前几次全球广泛传播的流行病疫情相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冲击到全球多个重要经济体,相应的链条传导仍在延续。
1.1 越来越多的全球重要经济体受到疫情蔓延
海外疫情迅速发酵由潜伏期转入爆发高峰阶段。2月19日海外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00人,海外疫情进入快速发酵阶段,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累计确诊病例快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自2月28日将新冠病毒感染的全球风险上调为“非常高”,新冠病毒肺炎确诊人数激增,形势严峻,截至3月10日,境外确诊病例已经超过33,000人。分区域来看,当前亚洲疫情最为严重,欧洲次之。自二月下旬,疫情开始在韩国、日本迅速蔓延,伊朗则因防控能力较为有限,传播态势较快;欧洲疫情则自意大利北部向整个欧洲大陆蔓延,目前意大利已经采取封国的措施;北美则以美国为主新增病例呈现逐步上升。从海外疫情发展看,当前累计新增仍处于加速状态,对应每日新增仍在上升。
与历史上的全球几次大规模流行病疫情相比,不可低估本次疫情的严峻性及后续链条影响。
●与SARS/MERS等历史两轮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相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人数与致死人数已远超出。本次疫情多点爆发,全球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超出过去两轮冠状病毒感染的SARS与MERS疫情。
●与HIN1/H7N9等流感疫情相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20多种疫苗仍在研发阶段,治疗方法正在临床实验,暂时无法靠疫苗与药物进行快速遏制。
●最重要的一点,与埃博拉、ZIKA等病毒疫情相比,本次疫情冲击的国家范围更广,且发达经济体受到波及,对全球大型经济体产生更负面影响。埃博拉与ZIKA病毒主要集中爆发在非洲、拉丁美洲个别国家,而对世界影响以点状分散。但本次疫情已波及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并呈现蔓延趋势,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
当前全球重点新冠病毒疫区在全球经济体量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中、美、日、韩、英、德、法、意、西班牙及伊朗在内的十大重点疫区的GDP及进出口总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63.22%和47.73%,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日韩两国作为制造业中上游产品主要出口国,中东地区作为世界石油的最大出口地,美股市场作为全球资本市场风向标,都是全球产业链及资金链中的重要环节,链接世界各国经济脉搏。
1.2 疫情国多为顺差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由“需求”蔓延至“供给”
根据新冠疫情的发展情况不同,疫情对海外国家的影响逻辑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压制部分需求—>压制供给—>全面压制需求”。
阶段一,先压制部分需求。疫情扩散初期,全社会处于从认知期到恐慌期的过渡,部分日常需求受到压制,比如交通出行、餐饮、娱乐、旅游等。这一期间市场会下调经济增长预期,通缩预期逐渐升温,一般幅度的货币政策的效用有限。阶段二,疫情明显扩散,压制供给和物流。由于市场意识到供需均受到压制,通缩预期反而会有所缓和。在此阶段更多企业的经营可能会受到冲击,对于杠杆高、偿付较大程度依赖企业现金流的经济体而言会出现较为棘手的局面。虽然降息难以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但可以避免金融环境收紧,这一阶段普通强度的政策刺激作用效果可能不大,市场可能会预期决策层实施更强有力的对冲政策来支撑经济。阶段三,若疫情全面扩散并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全面压制需求。若疫情全面扩散并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则全社会失业率会有所升高、收入出现相当长时间的下滑,家庭部门收入的下降会全面压制需求,经济衰退压力增加。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多数海外国家刚刚处于第一阶段(压制部分需求)。但由于目前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主要是出口顺差型经济体,因此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已逐渐进入第二阶段(即压制物流/供给),从而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
2
全球供应链扰动,中国影响由内及外
疫情的全球发酵,在产业链全球化的合作背景下影响更为深远。出于降低成本的战略,大型跨国公司布局全球工厂已是当今全球供应链的最主要模式。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在本次疫情按下暂停键后率先冲击了全球供应链的某些供给环节;而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酵,海外供应链的梗阻也将会进一步影响中国。
2 .1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全球的优势地位
据WTO报告,2000-2017之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辐射中心,已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供应链主导国家。2000年,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国为美国、德国和日本。其时供应链主导国与其相邻国家关系最为紧密——美国和美洲各国,尤其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供应关系最为密切;日本则与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亚太国家的供应链相关性最高;而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供应链集合体。2017年,中国后来居上——不仅取代日本,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供应链主导国,同时在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规模、辐射范围上大幅超越2000年的日本,成为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规模位居全球之首,产业链全球最长、最全。从总量上来看,自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从产业链的长度、广度上来看,中国在全球具备一定优势——在17大类货物出口行业中,美国、中国和德国的关键性出口行业门类最全;在商品出口金额超过全球出口总金额0.2%行业数量上,中、美、德排名前三,其中中国16个,美国13个,德国9个。
2 .2 中国与目前疫情扩散国的贸易依存度
随着中国内需内供链条逐步恢复,疫情对中国的主要风险开始从内部转向外部,海外疫情风险扩大后中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压力上升。
我们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来衡量中国与当前疫情最严峻6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
首先,从进出口占比上看,当前重点疫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贸易额占比接近四成。过去10年,我国与9大新冠病毒重点疫区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40%。其中,美、日、韩、德四国在我国的进出口占比中均超2%。随着海外疫情的发酵,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供需两端造成一定的冲击。
其次,从主要商品来看,中国对当前海外疫情最为严重的7个国家的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但也有部分可能属于进料加工或来料加工装配而递进影响出口链条,密切关注这些地区的疫情发展和防疫措施。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来看,韩国、日本、德国是中国最为重要贸易的伙伴之一。在中国占比最高的7章进口商品中(7章合计超过总进口的69.5%),该7国合计占比超过40%的有5章。而中国占比最高的11章出口商品中(11章合计超过总进口的70%),该7国在任一一章的合计占比不超过25%,占比超过20%的有4章。由于当前海外疫情在生产端暂未造成大规模影响(主要的影响来自于中国前期的停工),因此需求端或率先受到抑制,冲击上出口链条先于进口链条,但由于中国对韩、日、德三国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且三国的现有确诊处于上行阶段,因此仍需谨慎对待可能的供应链冲击,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和海外供给端情况变化。
3
从供需视角,看全球供应链变动对中国产业影响
中国与海外疫情的发酵有先后错位,对全球供应链产生迭代影响。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中国的供需视角(进出口结构与流向,全球投入产出表)来展开分析,以此拆解对于A股相应产业与公司的后续影响。
首先,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供给方,供给能力从“暂停暂停”至“逐步修复”。后续影响中国供给(出口)的因素主要在于疫情发酵下的全球需求。由于疫情从中国开始爆发,中国利用春节假期阶段生活与生产隔离造成了需求与供给的暂停,对全球供应链率先产生影响。不过随着中国疫情控制取得成效,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因此我们站在当前视角,更有价值的是对疫情爆发国的需求品类做细致的拆解。潜在影响路径如下——
●路径一受损:中国出口流向疫情国占比最高的商品将率先受到影响(服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学与精密仪器、化学品、空调等)
其中,需求弹性大/附加值低的可选消费品需求暂缓,且很难随着疫情的缓和需求有爆发性的修复,负面影响程度更大(服装、玩具、家具、家电)
●路径二受益:疫情国全球市占率具备优势,供应链受阻后中国供给形成替代的行业将阶段性受益(集成电路、面板、汽车零部件)
●路径三受益:随着中国供给恢复,海外需求平稳或上升的行业边际改善(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光伏设备)
其次,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需求方,对于疫情严峻国家的进口依赖度比出口依赖度更高。日、韩、德均是中国当前中间品最重要的来料进口国。如果疫情发酵影响了海外部分供给/物流停滞,将对中国进口链条的产业产生影响。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电子计算机等细分链条的最重要来料方,日本和德国是中国机械设备、医疗设备、交运设备等精密设备的最重要来料方。疫情对中国进口的影响路径如下——
●路径一受损:中国进口来自疫情国占比最高的商品将率先受到影响
其中,需求弹性大/附加值低,海外成本具备优势的进口来料品。由于同质化高国内或有替代品,因此进口链条受阻的影响不大(化学品、塑料制品)
其中,自疫情国进口的高附加值零件/设备面临断供与涨价风险(光学影像、医疗器械、车辆及零部件、PCB、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等)
●路径二受益:沿着上述思路,从疫情国供应断裂的高附加值行业寻找“国产替代”良机(光学影像器件、半导体、医疗器械)
●路径三:当前资源品进口受疫情冲击小,价格下行使国内进口链的下游行业成本下行(矿石、能源),但需要对中国工业生产的需求恢复保持跟踪
4
中国作为供给方,疫情国需求影响中国出口
由于疫情从中国开始爆发,中国利用春节假期阶段生活与生产隔离造成了需求与供给的暂停,对全球供应链率先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加工部件率先受到影响——以苹果在中国的代工厂富士康为例,春节后富士康郑州厂区的生产停滞对全球Iphone手机的供货量短缺产生影响。
而随着中国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中国的供给能力将逐渐修复,中国供给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阶段性缺位将有所回补,而全球需求变动/物流受阻成为影响中国供给的后续因素。我们选取中国19年出口权重最大的11章及其中的14类重点商品作为考察。
总量上,疫情目前最严峻的国家并非中国出口权重商品的最重要依赖国。以海关总署HS2产品章目分类,中国19年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98章中的11章,前11章商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比重超过70%。目前疫情最严峻的国家在任意一章的合计占比均不超过25%,占比超过20%的也仅有4章。
结构上,从中国出口权重商品的流向来看,占比最高的地区是日本、其次是韩国。前11章商品中有9章商品出口向日本的占比超过5%,有3章商品出口向韩国的占比超过5%。疫情国的需求抑制影响,从中国出口角度,日韩影响高于欧洲。
下文我们主要以中国出口占比最高的HS2口径11章商品(下表)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考察疫情下的受益及受损路径——
4.1 路径一:出口流向主要集中在疫情国的商品需求将受到影响
随着中国供给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阶段性缺位将有所回补,疫情压制全球需求变动成为影响中国供给的后续因素。从出口端的影响来看,全球疫情国的生活与生产需求暂缓,将对中国出口链条的行业与企业产生影响。
首先,按中国19年出口权重最高的11章商品,我们梳理了向目前疫情最严峻的国家(日韩意法德新加坡)出口占比超过20%的品类将受到影响——主要集中在服装、二极管与半导体、集成电路、光学与精密仪器、化学品、空调、锅炉与机械器具等。其他的如家具、计算机存储器、钢铁制品、电机与电气设备等商品向疫情国出口的占比也普遍超过15%。
根据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与附加值高低,我们甄别上述出口链条的商品后续受疫情国需求扰动的持续性或有不同。高附加值的商品可以寻找替代的流向或受冲击较小,而低附加值的商品或受到需求的遏制而有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评判中国制造出口的商品是否具备高附加值?我们可以从全球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商品海外增加值(UIBE口径 GVC)来作为一个侧面的指征。中国各行业产出的国外增加值占比分成三挡:
●资源品。中国的资源品海外增加值占比较高,主要是能源生产国家增值。
●高附加值零部件/仪器/设备。以电子计算机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为主,中国产该类商品的海外增加值占比较高,体现了全球精尖技术的加工融合,而中国产出品的国内附加值相对较低。
●低附加值消费。以家具、纺服等终端消费品为主,中国产出商品的国外增加值占比较低,属于海外增值环节的低附加值商品。其中需求弹性大的可选消费会受到需求波动的影响。
4.2 路径二:需求弹性比较大的低附加值消费品受损
前文提到,根据全球投入产出表中国商品的海外增加值占比,一些低附加值的商品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会受到海外疫情下需求萎缩的负面影响。
从中国向疫情国出口占比较高的商品中,服装、玩具、空调、家具等可选消费的需求弹性较大。类似商品与出口国的消费景气度密切挂钩,随着疫情国家的需求下降或后延,这些出口链条的行业将受到负面影响,且预计很难随着疫情的缓和需求有爆发性的修复。例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根据HS2口径中国19年对针织服装(61章)及非针织服装(62章)的出口在全球份额占比超过30%,而主要的流向在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出口流向上述国家的占比超过50%。
类似的,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和运动用品出口国,根据ITC的统计数据18年中国出口该类商品占全球的比重接近一半(48%)。主要的流向国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向美国、日本、德国的出口占比超过44%。
因此,在中国生产/物流供应暂缓的过程中,全球的服装、玩具等低附加值消费品的供应链条受到影响。而随着中国生产/物流的恢复,上述商品反而进入到了海外疫情国的需求受阻阶段。因此低附加值可选消费的出口将受负面影响。
4.3 路径三:疫情国全球市占率具备优势,供应链受阻后中国供给形成替代的行业将阶段性受益
疫情给出口链条企业的外部需求带来风险,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寻找疫情下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对于中国部分产业的受益机会。
如果某类商品,疫情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主要优势(出口份额全球前列)。那么在当前疫情国供应链受阻后,中国相关商品能否抢占全球出口份额?形成替代效应的出口行业反而受益。
首先,我们看到疫情国在全球出口份额中占据领先地位的行业包括: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韩国,日本),光学及检验医疗设备(德国、日本),化学制品(韩国、日本),车辆及零部件(德国、日本)等。例如韩国是集成电路的出口大国,三星、SK海力士等电子名企技术与规模优势巨大;而日本与德国在光学仪器、医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占据领先优势。中国在上述领域的出口份额相对靠后,且以中低端产品线路为主形成差异化竞争。
从国内的生产技术、研发投入、出口竞争力的边际变化来看,国产商品有望借此契机加速扩宽全球市场份额的行业包括:集成电路、面板、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技术附加值有所提升,国内中高端供应商可借机提升全球份额。韩国2018年全球出口份额中占据15.6%,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出口份额为12.0%,且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受限于技术水平,出口商品多为中低档产品。随着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设立,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放在实体经济发展的首位”,以及2019年2000亿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成立等政策资金的扶持,一批如紫光国芯、兆易创新等国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逐渐壮大,2019年中国大陆出口额同比增长20%。同时7nm芯片与NAND闪存等技术突破,表明中国自主研发能力正逐步赶上国际龙头企业,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2019年出口均价为464.5美元/千个,同比增长19.1%。随着疫情国停工减产或运输受阻,全球供应链将面临紧缺风险,国内中高端集成电路供应商可借机提升全球市场。
部分中国汽车零部件也形成了国产替代趋势,有望在日德等疫情的背景下进一步得到催化,提升全球份额。在汽车销量显著增长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作为产业上游充分受益并在一些细分零件领域培育出本土优质厂商,像自动变速箱、内饰件、底盘和电子电器相关零件潜在国产替代空间辽阔。以双离合变速器(DCT)为例,2016年之前的核心技术被美国及德国厂商垄断,但近年来比亚迪、上汽、广汽等自主品牌车企纷纷自主开发,自主DCT变速器均已实现量产上市。虽然高端的零部件关键技术仍被德日巨头垄断,但一些与海外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国产零部件有望在海外供应/物流受阻阶段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面板出口份额全球第一,不过海外疫情加速了日韩厂商LCD面板产能退出,具备产能和技术优势的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中国虽然是面板全球出口份额的第一名(全球出口份额超过35%),但韩国、日本也是世界液晶面板的重要出口国,分别占据全球出口份额的19%和6%。本次疫情之前,全球大尺寸面板价格处于历史低位,韩国厂商(主要是三星和LG Display)计划退出部分产能以减少损失,自2019年三季度以来已下调高世代线(主要用于生产TV面板)产能利用率30%-40%。当前日韩疫情对于大尺寸面板的供给产生影响,如LGD的龟尾市模组厂离此次韩国疫情的重灾区大邱较近。疫情会加大海外面板厂商的产能退出进度,未来产能增长的主要是来自于大陆厂商,国内LCD面板出口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4.4 路径四:随着中国供给恢复,海外需求平稳或上升的行业边际改善
最后,我们考察中国供给端从“断供”至“修复”过程中,全球需求平稳或进一步上升的行业,或受益于行业需求边际改善带来的供需共振。
首先,疫情催生了全球口罩、手套、检测品等医疗防护用品的需求爆发增长,中国生产线的修复与开工带来产能提升并向全球供应,并且目前相关医疗防护用品的出口还享受了部分关税优待政策。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新闻发言人9日表示,中方将于3月10日起向韩国出口口罩首批500万只。而相应的医疗防护用品出口业享受了进口国家的关税优待:日前英科医疗发布公告称,美国近日对从中国进口的100多种医疗产品免除了进口关税,其中包括公司的主要产品丁腈手套医疗级。其次,电机电气设备是中国出口占据领先位置的行业(2019年出口额行业第一)。光伏产业链供给优势塑造全球竞争力,中国国内的光伏组件生产已从2月的停滞状态有所复产,而以欧洲日本为代表的海外地区需求并未受到疫情的影响,3月以来将陆续修复,带来量价提升。2020年海外光伏装机市场预计达到100GW级别,光伏并非快销消费,受到疫情短期影响的需求会有回补。目前光伏组件和辅料厂商陆续复产,随着复工及运输渠道打开,国内建站恢复,海外需求支撑光伏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5
中国作为需求方,疫情国供应链影响中国出口
目前疫情在全球进一步发酵,对于蔓延形势及后续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只能保持动态跟踪。从中国作为需求方的角度,我们需要甄别疫情国供应链受阻对中国部分进口依赖行业上游链条产生的影响。
从中国关键产业链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来看,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电子计算机等细分链条的最重要来料方,日本和德国是中国机械设备、医疗设备、交运设备等精密设备的最重要来料方。因此从进口角度评估潜在的疫情国供给变化变得重要。
总量上,中国对于当前疫情最严峻国家的进口依赖度比出口依赖度更高。以海关总署HS2产品章目分类,在中国19年进口占比最高的7章商品中(7章合计占总进口的70%),该7国合计占比超过40%的有5章。
结构上,中国对韩、日、德三国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且三国的现有确诊处于上行阶段,因此仍需谨慎对待可能的供应链冲击。中国进口规模最高的7章商品中,从韩国、日本、德国进口份额超过10%的分布涉及了其中的4章,而从意大利、新加坡等其他疫情国的进口占比不大。
下文我们主要以中国进口占比最高的HS2口径7章商品(下表)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考察疫情下的受益及受损路径——
5.1 路径五:自疫情国进口的低附加值商品可寻求替代,或冲击不大
首先,中国从疫情国进口的低附加值中间品/消费品,由于国内产品的替代弹性大,受到供应冲击的影响较为有限。
日韩是中国中间品的重要来料国。以中国进口来料敞口相对最大的日韩为例,中国进口品类中占比较靠前的低附加值品类包括:塑料制品、化学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等。中国自日本、韩国19年进口金额最高的商品中,化学工业品分别位列第二、贱金属制品分别位列第五第六、塑料制品分别位列第五第四。
低附加值中间品自海外进口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而非技术,因此从供应角度可阶段寻求国内替代品。虽然这部分来自疫情国的商品在中国进口品类中的占比较高,但由于附加值低、中国寻找国内替代品的难度不大(海外或主要是成本优势),因此从供应的角度对中国产业链下游影响有限,反而有望带来国内替代性公司的份额提升。
5.2 路径六:自疫情国进口的高附加值零件/设备面临断供与涨价风险
除了低附加值商品外,中国自日韩德进口的高附加值的精密零部件/设备也占据了重要比例。部分进口依赖型行业可能面临供应链短缺或涨价风险,但同时迎来较好的国产替代机遇(若下游需求未受到显著影响)。
中国从主要疫情国进口占比较高的商品主要有光学影像、医疗器械、空调、车辆及零部件、广播电视传输设备、PCB、塑料制品及其副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接收装置及二极管晶体管和类似半导体等9个细分品类。其中,除塑料制品及显示接收装置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全球可替代产业链较为丰富以外,另外7个品类均属于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商品。
疫情国为主要供应方的“难以替代”商品面临断供或涨价风险。在前文我们提到,进口一类是同质化高且附加值低、海外成本具备优势的商品;另一类则为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零部件产品。进口依赖程度高的高附加值商品通常具备科技含量高、不可替代性强的特点,因此以海外疫情国为主要供应方的高附加值商品出现产能困扰时,容易出现断供或涨价风险,使得依赖上游供应的产业链上的行业受损。
部分半导体零部件、PCB、车辆及零部件因缺乏足够供给替代,在疫情国供给受到影响时,产业链下游或因原材料断供或涨价而受损。从国际投入产出表来看,电子计算机光学产业链条中,来料主要来自于疫情较为严重的日本和韩国;PCB方面,68层以下PCB国内厂商已实现商业化量产,具备替代能力,但在120层量产技术上还未完全成熟,对日韩厂商仍较为依赖。车辆及零部件方面,发动机与控制系统、电喷系统、汽车主动安全、高端变速箱等关键技术均被德、日巨头垄断,尚处于赶超阶段,缺乏替代能力。
5.3 路径七:化危为机,从疫情国供应断裂行业寻找“国产替代”良机
疫情恶化之下,海外疫情国供给如若受损,对于“不可替代”的产品,会给我国产业链带来原料或零部件的断供或涨价的损害;但随着我国技术水平快速追赶甚至后来居上,在部分进口依赖较强的品类上我国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的替代能力,海外供给的减少则会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具有替代能力的行业迎来市场占有率提升的良机。
其中,光学影像器件、半导体材料、医疗器械等方面,我国当前具备较强的替代海外产业链的能力,有望在疫情国供给受限时获得“国产替代”催化。
我国在光学影像器件细分领域对主要疫情国进口依存度极高,随着技术进步我国替代能力已迅速加强,疫情之下有望加速替代进程。我国2018年在光学影像器件的进口金额约为1025亿美元,占世界进口量的16.8%,是世界光学影像器件的第一大进口国;其中,从6大主要疫情国家进口的比例高达45.3%,细分品类来看,我国对疫情国进口依存度高于50%的光学影像器件细分品类多达5个。国内光学影像产业从2008年开始迅速发展,产量不断提升,逐步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当前我国在主要的两类市场空间正快速扩大的光学影像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产替代能力——(1)光纤光缆。乘5G建设东风,基站快速建设下光纤光缆市场空间得到快速提升。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扩大了光纤光缆的市场需求,在5G引领下,我国光纤光缆的研发技术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国产光纤光缆产业所占全球份额也正不断增加。2017年我国光纤产量约占全球65%,而生产核心中间产品国内产能约占全球45%。我国光纤光缆主要从日、韩两国进口,疫情之下替代进场有望加速。(2)光学镜头。2008年以来,在我国军工技术的发展支持下,我国光学镜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舜宇光学为代表的公司在光学镜头上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当前新型智能手机对拍摄的需求呈指数型上升,3DSensing(前置结构光+后置ToF)与三摄、潜望式成为未来创新的重点,手机对于光学镜头的需求爆发式增长。2018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摄像头占比高达62%,依赖度极高,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疫情国产能或受影响,国产光学公司有望得到更强的替代催化。
半导体方面,我国部分技术已成功追赶上世界步伐,疫情或帮助国内半导体企业借机接管部分海外企业市场份额。当前我国半导体行业国产化率较低,2018年,国内半导体进口额高达2704.08亿美元,是全球半导体进口第一大国,其中,从疫情较为严重的韩国、日本两国进口量占比超过30%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当前国产半导体技术研究不断加速,部分技术已迈入世界第一梯队——2019年10月中芯国际宣布14nm芯片正式量产;兆易创新在Flash芯片上取得多项创新突破,并获得AEC-Q100认证;晶片方面,晶盛机电自主研发直拉式全自动晶体生长炉、铸锭多晶炉等产品,实现了12英寸的半导体级单晶设备的量产;华为海思则成功自主研发麒麟系列芯片,与高通骁龙系列芯片同台竞技。疫情较为严重的日本和韩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主要位于芯片制造和芯片封测的环节。在这两个环节当中,国内企业与日韩企业的技术和产能差距正在不断收窄。在疫情发酵的过程当中,若日韩企业在产能供给或运输上遇到阻碍,国内半导体企业有望抓住机会实现“国产替代”,提升市场份额。
医疗器械方面,高端医疗设备“国产替代”可期。过去十年,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以中低端医用敷料、耗材及保健用品为主,以CT、核磁共振为代表的大型设备和心血管高端植入物等领域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近几年,国内医疗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质量,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超声诊断、体外诊断、心血管耗材等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在疫情背景下,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可期。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年进口金额近170亿美元,其中重点疫情国家所占份额为34.1%,共计57亿美元。随着疫情发展,来自疫情国家的进口或将受到冲击,供应链不确定性下,国内医疗设备领先企业有望加速实现高端进口替代。
5.4 路径八:资源品进口受疫情冲击小,价格下行使国内进口链的下游行业成本下行
中国也是资源进口国,但从本次疫情来讲资源品的供应影响不大,但需要警惕全球风险资产震荡下的大宗商品波动风险。
从中国进口数据及全球投入产出表来看,中国在资源品链条主要出于原料进口方。石油等能源品的主要进口来源是俄罗斯和沙特,而矿石和矿渣等非能源资源品的最主要的来源是澳大利亚和巴西,从进口渠道来讲暂时不受到当前疫情的影响。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是中国疫情爆发、全球疫情扩散背景下,市场对于经济下行、运输业停滞等因素的担忧,而3月供给冲击使国际油价再次重挫。
虽然进口来料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或使得国内进口链条的下游行业成本下降,但需要对中国生产需求的恢复情形保持动态跟踪。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联盟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